校友园地/旅游摄影 ← 肯尼亚坦桑尼亚看动物大迁徙6

肯尼亚坦桑尼亚看动物大迁徙
-- 张厥容 2024年10月8日初稿

6.热气球和动物

2024年8月21日 Day3,请看下面地图,今天还是在马赛马拉。

赵晓晖所绘10天行程

早上起兵分二路,要乘热气球的5点集合,趁天还是黑的,乘车进入大草原,因为要想在热气球上看日出,不去的就上大草原追逐观看动物了。

我是参加乘热气球的一组,据说在这个世界上,乘热气球最好的二个地方,一个是土耳其的卡帕多西亚,看地貌。再一个就是东非大草原了,看动物。有人说乘热气球危险,我想这种在全世界已经成熟多少年的活动,不会比我们来东非大草原探险更危险的了。活动是自费的,$500。$500 就$500 了,这么好的机会,下次也不会再来了。网上说是,黎明时分,当您滑过大草原,万物在您脚下苏醒,您与地球上最壮观的景色亲密接触。

趁黑来到草原,我们一组是13人。有人过来,要求一人去另外一组,我举手了。于是跟着他到了另一个地方,同组的有印度人,还有西方人。

这时天色微亮,热气球已在草原上一字排开,请看下图。这里我想多用几张照片,解释一下热气球是怎么乘人,又是怎么飞上天的。

晨光微曦,热气球已一字排开

再看下图,热气球下吊着的,用来乘人的吊篮,有一个木制的底部。

热气球下的吊篮

再近一点看这个吊篮,见下图,是一个用藤编起来的方框。中间撑着钢管做成的铁架,边上用牛皮包扎。这样既有强度,又有柔韧性,还有安全性。着陆时的冲击力,造成的振动大大减小。中间两个喷火筒和下面的小燃气储罐,是用来加热气球中的空气的。

乘人的吊篮

下图是我们准备登上吊篮座舱了。

准备登上坐舱了

怎么进座舱呢?请看下图。吊篮横在地上,人钻进去后躺下,屁股正好挨着凳子,双手紧拉把手。这样等吊篮立起来后,人就坐在凳子上了。座舱四个角有四个空间,每个空间可以坐4个人,共是16个,中间是操作员机长(Captain)的位置。

进入坐舱

一切准备就绪,机长进入座舱,开动喷火器,火焰直喷气球内壁,直接烧着气球的囊布,真是惊心动魄,见下图。气球囊布不知是什么耐火材料做的,一点不怕烧。以前是石棉,现在石棉不能用了。天然气的燃烧温度可达1,650至2,200摄氏度,而一般耐火纤维布的可耐温度为600 度和1000 度两种,根本不够用。不知是什么材料?

气球内部温度升高后,空气遇热膨胀,密度变小,就轻了。于是气球上升,座舱就竖了起来,飘向天空。离开地面的那瞬间,我觉得今天真是值了。这是一种从来没有过的体验,人飘然离开地球,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。跟乘飞机不同,那是个机械的大铁匣子。这有一种飘忽向上的感觉,空气在我们周围,好风凭借力,送我上青云。我在想,那些没来的,真该体会体会这种感觉。

火焰加热

远处的气球都飘起来了,游荡在空中,见下图。从地面上看,这一定也是一幅漂亮的图画。想起小时候,在地上望着空中飞着的鸟儿,想:“鸟儿啊鸟儿,什么时候也能和你一样飞翔在空中呢?”如今自己和鸟儿一样飞在那飘渺的空中,看同样是在空中飘荡的气球。

草原上的气球

再看下图,是在气球上拍的。置身于辽阔的天空,看着下面广袤的非洲大地,我感受到了“今日得宽余。”原诗是:“不管风吹浪打,胜似闲庭信步,今日得宽余。”从跟着毛主席到大风大浪里去锻炼,到恢复高考进医学院,再到来美读书书,做了几十年的医生。“今日得宽余”,真是感到宽松了。

今日得宽余

摸黑起床,就是为了要在气球上看草原的日出。今天有云,但没有遮住旭日东升。看下面照片,日出的一瞬间,把云彩映照得更美丽了。云下悬浮着的气球,中间两个红色的鲜明透亮,是因为中间正在点火。

草原日出

这时天色渐亮,俯视气球下的东非大草原,角马和斑马成队穿行,大象和长颈鹿自由漫步,见下图。这次星散的草原动物是看到了,但千军万马大迁徙的情景,却没有看到。

动物鸟瞰

气球继续飘行,下图是飘过了河流,河道蜿蜒曲折,流向不知是哪里的终端。河道的两旁因为有水,树木郁郁葱葱,我们只要看到成排的树木,便知道那里有河了。

蜿蜒曲折的河流

下图是机长Joseph在点燃火焰,操纵着气球的升降。气球是随风飘行的,速度和方向都不能被控制,飘行的速度就是风速。地面有汽车在追逐我们,机长操纵着气球降落后,有司机把我们接上车,送往出发地,然后把气球卷好带走。

机长Joseph

出发地已有丰盛的早餐在等着我们。早餐后,几经转折,我又回到了我们的车队,然后就跟着车队上草原了。同车的有梁俐医生、黄敏宁医生和她先生李宇平工程师。李带着两个大大的长镜头照相机,我到现在还没弄明白那么远的路,为什么要带两个那么大和重的照相机呢?但回过头来看照片,我用手机拍的实在是和他拍的不能比,“偏师借重黄公略”,只好借重他的照片了,也让大家和我一起饱饱眼福。

下面一张,是东非草原上最大的动物群体-角马(Gnu,凭感觉说的,没有科学调查过)。角马吃草的,有角,头和尾巴像牛,身体像马,蹄像鹿,在中国也叫“四不像”,体型够大,繁殖力强,对狮子猎豹之类的食肉动物没什么抵抗力,生来就是作为它们的食物的。这是生物界的食物链,几百万年下来都是这样的,生态平衡维持得很好。

角马群(李宇平摄)

下图是可爱的长颈鹿们,在草原上游走。

长颈鹿(李宇平摄)

斑马是黑色皮肤、黑毛与白毛相间,情急时会又踢又咬,请看下面角马与斑马和谐相处。远处是金合欢树(acacia tree),东非原野的象征。

角马与斑马和谐相处(李宇平摄)

猎豹(Cheetah)与狮子、豹同属猫科,内眼角沿鼻吻部有一道明显的黑纹,依靠奔跑追逐捕猎,最高时速可超过120公里,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动物。下面是我们看到蹲立在树丛中的猎豹。

猎豹(李宇平摄)

东非的很多河流,栖息着河马(hippopotamus,希腊语的hippos即“马”,potamus 即“河”,简称“hippo”。)。 河马是半水生哺乳动物,看似身躯笨重,却能以每小时30公里的速度奔跑。白天多在水中,晚上出来吃草。能于汽车停留的瞬间,抓拍到这两个起来行走的河马,实属不易,请看下图。

行走的河马(李宇平摄)

写到这里,今天的篇幅已经很长了,就此打住,明天还有更好的照片呈现。

(待续)

致谢:感谢李宇平工程师提供的精彩照片。


Comment Board